罗定名胜古迹
(文物保护单位)
省 级
一、蔡廷锴故居 位于罗镜镇龙岩,始建于民国初年,后来陆续增建成为俗称双登带的三座大屋院。该大屋为“富”字形布局,砖瓦木结构,青砖包泥砖的粤西风格农家大屋,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。1985年罗定县政府公布为罗定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1989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,2002年重新核定公布。
二、龙龛岩摩崖石刻 位于苹塘镇谈礼。其中《龙龛道场铭并序》为唐泷州(今罗定)人冠军大将军陈集原撰,刻于唐圣历二年(699),碑面高0.8米,长1.1米,共1238字,阴刻楷书,内容为记述龙龛岩室设立佛教道场的经过及兴衰情况,所刻文字中使用了武则天创制的文字10多个,碑版别字100多个,为研究岭南地区唐代佛教活动以及研究罗定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史的宝贵资料,被称为“岭南第一唐刻”。此外还有明清墨书以及摩岩石刻一批,均具有历史研究价值。1985年罗定县政府公布为罗定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9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,2002年重新核定公布。
三、罗定文塔 位于罗城镇。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(1611),该塔为八角形,外7层内分13层,是仿楼阁式砖木结构塔,塔内砖阶为“穿壁绕平座”结构,总高47米,坐落在红粉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,无副阶,各层均以角砖和线砖相间砌出腰檐平座,并以砖砌出角柱、阑额,顶层竖带铭刻的莲花座塔刹柱。1985年罗定县政府公布为罗定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1986年县政府重修。1989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,2002年重新核定公布。
四、罗定学宫 位于罗城镇北关里,俗称文庙,为清代建筑群,始建于清顺治四年,是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,附设有乡贤祠、名宦祠、德义祠等,中轴线主体建筑有棂星门、泮池、戟门、御路、月台、大成殿、崇圣祠等,两侧配两庑、乡贤祠、名宦祠、奎星楼、德义祠、学署和明伦堂等,为西江流域仅存的清代学宫完整建筑群,占地6300平方米。每年春秋二祭,官府都在学宫举行大型祭孔活动。1985年罗定县政府公布为罗定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2002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五、菁莪书院 位于罗城镇北区道前街。清光绪十二年(1886)由州正梁炳南等发起集资兴建,并购置学田,用田租支助学生赴省考试,俗称印金局,为带有教育董事会性质的会所,是广东仅存的乡约书院之一。书院为三进合院式布局,占地面积935平方米,有门亭、门楼、香亭、后堂及厢房等,屋脊为高大风火山墙(俗称镬耳)。民国时,粤军所属部队曾多次在罗定驻扎,陈铭枢、陈济棠、蔡廷锴等一批年青军官是书院常客。1925年,罗定农会曾在此烧毁田契,实行减租减息,影响极大。1985年罗定县政府公布为罗定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2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市(县)级
一、城墙 位于罗城镇北部,始建于明景泰四年(1453)。明清以来,瑶人起义,南明政权、三藩之乱以及天地会洪兵起义等屡屡攻破城池,城墙几经被洪水冲毁又几经修补,已是千疮百孔。现存城墙段635米,城垛2个,城墙下有2级石堤,至今仍起着防洪作用。
二、文峰塔 位于素龙镇 大榄石牛山西侧山峰,是清代罗定学宫风水塔,建于康熙五十五年(1716)。平面六角形、3层楼阁式砖石塔高13.7米,塔基座为船形,高5.7米,光绪二十一年(1895)增高塔身,1991年县政府重修。
三、泷州故城遗址 位于太平镇潭白,唐建。是南朝梁龙乡县、隋永熙郡、唐泷州的治所。当地人曾称古窦州。该城址未经发掘,但从历史记载中,城的建造年代和历史价值都相当高,是汉唐西江以南地区(包括泷州、窦州)兴衰历史过程和粤西俚僚民族与中华民族融汇的历史过程的见证。该城保留下来的城墙段,夯土层理清晰,城的形制布局仍可看到。城依山傍河建造,平面呈曲尺形,总面积5万平方米,由两个既独立又相连的城区组成,北为内城属衙署区,南为外城属商贸区,城墙底宽6.5米,残高2米,东西城角向外加宽,设有瞭望防卫的角楼,西南城廓仅100米,有护城壕,内城与外城由一夯土城墙隔开,筑有登城台阶。
四、罗西书院 位于泗纶镇中心小学内,始建于清嘉庆七年(1529),同治三年(1865)重建,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改为学堂,属罗定州与西宁县合建的书院,故称之谓罗西书院。面积980平方米,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,墙柱承重,硬山顶砖木结构,中庭为“四厅相向”的巧妙布局,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岭南乡村书院。
五、翁氏牌坊 该牌坊以灰塑艺术最具特色,其中12个彩凤造型各异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六、鹤咀山南朝墓 位于罗镜镇水摆鹤咀山,为南朝家族墓群,1983年清理1座,长9.6米,宽4.5米,为夫妇合葬砖室墓。墓主人尚不清楚,出土的金器具有西亚风格,出土的越窑青瓷非常精美,对研究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古道有重要价值。
七、六尸洞 位于金鸡石龙石围前村后山。1944年秋,侵华日军进犯罗定,施放毒气杀害逃入山洞中的无辜百姓简亚泉等6人,至今尸骨犹存。这是侵华日军使用毒气的罪证遗址,永世不忘。
八、凌十八殉难遗址 位于罗镜镇东墟。凌十八,信宜大寮人,拜上帝会首领。1850年,凌十八奉洪秀全之命率起义军往广西金田“团营”,当攻打郁林州(今玉林)受阻时,回师广东,1851年7月进占罗镜,筑城固守1年,拖住数万清军。1852年夏,罗镜被清兵攻陷,凌十八跳井殉难。该井原为潘家井,建于清代,井口直径60厘米,深约6米多。
九、横岗乡农民协会旧址 位于黎少镇横岗村。1925年(民国14年),横岗乡农民协会在谭瑛公祠成立,农协领导农民取得减租减息的重大胜利,推动罗定农民运动全面开展。公祠建于清代,二进院落合院式建筑,硬山顶,面积240平方米。
十、烈士纪念碑 位于罗城镇烈士陵园内。1957年兴建的烈士陵园占地3300平方米。园内有民主革命时期以来在罗定牺牲的革命烈士合葬墓,墓前建有烈士纪念碑,仿照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式样,高11米多。
十一、三罗民众抗日指挥部旧址 位于罗城镇人民北路彭家祠。清末民初建筑,三进院落,面积994平方米,建筑为硬山顶,风火山墙,穿斗抬梁架结构,后座为三层楼阁式建筑,独具特色。该建筑是州中彭姓人集资建造的书院式家祠,为合族祠,是供彭姓人在州城读书及议事的会所。1944年该祠作为三罗抗日民众武装指挥部,谭启秀将军任总指挥,统率三罗地区地方武装部队联防保境抗日。
十二、粤中纵队四支队十四团团部旧址 位于罗镜镇镇政府内。又名光裕堂,原为十九路军军需处长叶少泉将军公馆。1949年2月,以三罗游击队总队为基础,成立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四支队第十四团。该团组建后在解放罗定的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,同年在此成立罗定县人民政府。该建筑建于民国三十三年(1944),为西式3层楼房,建筑面积900平方米。
十三、谭其镜故居 位于罗城镇细坑。谭其镜(1904~1927),罗定人,中共党员,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,1926年留校任该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,1927年4月15日凌晨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拘捕,囚禁于南石头监狱,4月26日,被敌人装入麻袋.投入珠江,壮烈殉难。故居建于清代,三进院落式布局,硬山顶,两旁设附屋,面积2400平方米,为封建大家族房屋,谭其镜住左侧厢房。
十四、蔡母墓园 位于罗镜镇东山,1941年蔡廷锴为母建造。今墓为蔡廷锴父母合葬,有登山台阶、风雨亭及牌坊等。牌坊正面为蔡廷锴手书“生我劬劳”,牌坊背面刻李济深题写“山河并寿”。
十五、金山径古道 位于罗平镇。明万历十六年(1588),罗定州兵备道陈文衡修西山大路时开通,清初罗定首富彭献谏捐巨资开扩山道,垒石砌筑,长5公里,现保存较好。
十六、白庙 位于附城同仁。白庙又名玉虚宫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,清乾隆十一年(1746)重修,面积330平方米,为两进四合院式布局,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,有戏台,是现存较完整的庙宇,庙中存碑刻12通,较有历史价值。
十七、仙姑庙 位于●塘镇,仙姑指歌仙刘三姐。该庙环境清幽,清代重修,近年重修。
十八、龙头寺 位于罗平镇沙●。祀北帝水神,清康熙五年重修,近年重修。
十九、惠民庙 位于罗平镇泗盆。汉有民庙,明清建惠民庙,祀北帝水神,近年重修。
二十、谭祝黄氏宗祠 位于素龙镇赤坎谭祝村。明永乐年间建,七进,现保留五进,保留明代建筑结构多。四世祖黄克,任布政司理问(正四品),诰赠通议大夫,弟黄斌,永乐元年(1408)中举曾任江西按察御史,显贵乡里,后人建祠纪念。祠堂宽13米,深达120米,面积1560平方米。
二十一、谭御史寿海公祠 位于罗城镇石围,明正德年间建,清初重修。谭寿海为明永乐十三年(1415)进士(罗定四进士之一),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。祠堂三进,六耳房,前有庭院,中有香亭上盖,内有明代壁画。建筑面积670平方米。
二十二、古模陈公宗祠 位于围底上古模村,明中叶建,清初改向重建。祠内奉祀南朝梁新、石二州刺史陈法念及子佛智、孙龙树、曾孙集原等牌位,被称为四世乡贤,盛极一时,祠内有陈氏故事木刻牌匾。
二十三、大夫第 位于南永平村。清乾隆年间建。主人黄錂,字正氏、号玉友(1749~1820)。诰授奉正大夫,建府第分文、行、忠、信4宅与4子居之。子得清,痒生;鸿,
武生,卫千总;浩,监生;源,候选按察司,诰封修职郎,奉正大夫。府第为五进院
落式布局,硬山顶,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,面积4380平方米,为罗城四大阳宅之一,现仅剩西侧一半,另有一间400平方米的大书馆,方形,中有庑廊。书馆窗口临池塘,很有南方特色。
二十四、梁家庄园 位于黎少▲濮,清咸丰年间建,有26座大屋、6座炮楼、粮仓、码头、后园、池塘、石板路等,其中以双登带九座屋最具特色,规模之大,为南江流域第一。
二十五、金鸡岭石拱桥 位于金鸡镇政府背,明万历年间建。石砌单券拱,桥长12.4米,宽2.85米,拱跨4.4米,为拱围石纵联砌置结构。是罗定州通新兴、阳春古道的石桥。
二十六、石硖陂拱桥 位于金鸡镇文阁村。明万历三十三年(1605)建,石砌单拱券桥,长10 米,宽2.25米,为拱围石纵联砌置结构,是罗定州通往东安县古道的主要古桥。
二十七、陈氏节烈坊 位于罗镜镇东墟,存坊表,花岗岩柱雕成,单间两柱,柱上阴刻“旌表、潘骞妻毓贤母陈氏建坊道光元年岁次壬已仲春吉旦”。
二十八、兴濂书院 位于罗城镇龙头冈,清末,陈姓人捐资兴建的合族书院,俗称陈家祠,两进两边厢,院落合院式建筑,硬山顶,风火山墙,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,门前有小院。
二十九、楼脚民居 位于罗城镇石围,俗称文豹楼。清初岁贡、四会县教谕谭谟(字文豹)建,四进合院式建筑,2米白麻石墙基上用水磨青砖筑风火山墙,硬山顶,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,面积611平方米,每进依地势升高,后座为三层雕楼(后拆低一层)。建筑以厅为主,住房较少,构造独特,为族中聚族议事之所,当中以石雕、木雕最具价值。
三十、横桥崖画 位于新榕横桥村后山坡,岩画阴刻图象,年代为汉以前,较模糊。
三十一、莲花石雕 位于分界先经围村。唐代刻石,当地称铜鼓石,利用露出地表面部分刻成覆莲状,石面约1.8~1.95米,花瓣共8片,每片长23厘米,宽22厘米,外圆97厘米。
三十二、下山洞遗址 位于苹塘镇周沙下山儿岭山洞。洞中已经两次试掘,出土智人桡骨化石和大量灵长类动物化石,多达40多个种属,其中最有价值的为岭南首次发现的巨羊、扬子鳄和大量猩猩、长臂猿牙齿化石。
三十三、古城角城址 位于素龙镇古城角村。唐代建水县城址,夯筑,现存东西城墙残墙,东60米,西120米,有瓮城与角楼遗址,始建于唐天宝年间,废于唐开宝年间,历200余年。
三十四、大罗营遗址 位于太平镇太北。夯土古堡,建于山岗顶部,椭圆形,长径120米,短径80米,存夯土墙基,原是唐以前建筑,清咸丰年间罗镜战役,清军在此建围剿凌十八起义军的东大营,故得名为大逻营。
三十五、旧县儒学遗址 位于船步镇旧县。元大德八年(1304),儒学从开阳旧县迁羊鹿埠,现存宋元儒学旧址160平方米,残高2米,边有砖砌挡土墙,四周挖有护沟。
三十六、生江碗窑窑址 位于生江镇碗窑村。宋、元、明、清均烧制瓷器,以生
活用瓷为主。现存山边明清龙窑3座,未发掘,主要生产青黄釉瓷及青花民用瓷。靠近江边的金银河二级电站处有宋元龙窑1条,已破坏,烧制年代较早。
三十七、分界冶炼遗址 位于分界镇炉下村。现存明清炼铁炉1座,下半截尚存,是研究罗定冶铁的唯一物证。
三十八、傍城岗古墓 位于太平镇傍城岗。宋以前墓,巨大古拙的墓碑石柱存32字,墓首断去,死者姓氏及下葬日期等均无法知道,墓碑与其他墓碑不同,乡人当作石人奉祀。但墓不见封土堆,也不知墓碑是否移动过。在墓碑10米内出土过战国铜车马饰3件。
三十九、谭寿海墓 位于双东镇烟墩大峒,明进士谭寿海墓,封土砌石,墓碑为清道光罗定州学正何仁镜撰刻。
四十、区寿年故居 位于罗镜镇新街尾,十九路军师长区寿年将军民国建造,仿军舰型式西欧建筑,为近代建筑西欧风格的代表。
四十一、撷园 位于罗城镇北区龙头岗。十九路军补充师长谭启秀公馆,1945年2月共产党代表李嘉人曾在此与李济深、蔡廷锴谈判,表示对他们的支持。
四十二、天主教神甫楼 位于罗定市政府内,原是清末天主教传教的教堂,西式建筑。
四十三、基督教堂 位于罗城镇人民北路43号,清末基督教在罗定传教建造的礼拜堂,西式建筑。
四十四、罗镜天主堂 位于罗镜镇东墟牛岗背。清末建筑,天主教乡村传教堂。
四十五、长岗坡渡槽 位于罗平镇。金银河水库引水工程,全长3450米,槽宽6米,槽高2.2米,设计流量25立方/秒,共有132个跨拱,全部石砌,最大跨拱长51米,最高跨拱37米,广东著名的大型水利设施,1976年11月修筑,1981年1月建成,历时4年,是罗定人民水利建设的骄傲与历史见证。
四十六、十镬耳屋 位于素龙镇埇表。明代民居,三进带小院、边厅的合院式建筑,正面4个风火山墙,侧面6个风火山墙(俗称镬耳),用筒瓦砌成龙脊状。照壁对前院侧门,用横砖与角砖相间砌出檐口,与罗定明代文塔口砌法一样。西侧另建有马房,屋前有栓马石。
四十七、刺史祠 位于围底镇下古模村。陈姓祠堂,建于明代,清初重修,二进合院式布局,正方形,古朴恢宏,中天井为小院,檐台作祭台,祀南朝梁新石二州剌史继四世先祖。
四十八、八角楼 位于金鸡镇大峒村六峰岩前。清光绪年间建造,前为三进合院式民居,后院建古堡式雕楼中西结合,用于防御,雕楼两侧突出八角,顶部同样砌出6个风火山墙,飞檐挂角,既有实用性,又富有装饰性,独具建筑特色。